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 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4-05-24 来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部、能源局、铁路局、民航局、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现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 强国建设纲要》工作部署,指导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 地区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编制本规划。规划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一)发展现状
二是一体衔接的运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客运一体化 服务和货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 现城际客运高频次 1.5 小时快速通达,江海、铁水等多式联运积 极三是一体融合的业态模式深入探索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信息 资源区域间共享共用稳步推进,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枢纽综合开 发持续探索推进,枢纽经济发展效能初步显现。。 进,民航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建立运行,一批跨区域的重大项目统筹 衔接推进,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等交通联合执法行动机制加快完 善。 主要表现在:。二是枢纽分工协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 强港口、机场分工协作不足,综合交通枢纽衔接水平不高,上海 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四是一体化体制机制亟待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规划建设运营等统筹协调力度不 够,土地、空域等供需矛盾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不高,统 一开放的运输市场尚未形成,信息不共享、政策不完善、标准不统 一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环境深刻变化,我 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三角地区肩负着推进更高起点的深 化改革、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等新使命,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 新的更高要求。发展战略二是更好支撑引领区域人口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三是更好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链分工协作四是更好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五是更好把握世界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 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紧扣“一体化”和 “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以互联互通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为重点,坚持优化提 升、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对外交通、城际交通、 都市圈交通高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提升港口群和机场群辐射能级, 全面提高一体化运输效率、服务品质和融合水平,构建安全、便捷、 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带动长三 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 务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坚实基础。
分层布局、一体衔接。 服务为本、优化升级。 改革创新、融合高效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强化地区间、部门间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衔接协调,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 各环节,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运输需求,因地制宜、有序实施。
到 2025 年,以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在精准补齐发展短板基础 上,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 507 公里/万平方公里,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密度达 到 500 公里/万平方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全球竞争能力显著 增强。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间享受 1—1.5 小 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 都市圈内享受 1 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传统公共交通、城际客运与个性化、定制化客运服务有效衔接,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 和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 5%,现代化多式联运与城乡物流 配送效率明显提升。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三省一市协同共建 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标准等充分对接,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 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民航、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运输市场一体化运行更为有效,形成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 “长三角样板”。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大城市中心城 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超过 65%,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服 务基本实现共享共用,交通环境污染和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三、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一体化设施网络 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民航为支撑,以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主要节点,构建对外 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第一层,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统筹优化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航道、港口、机场布局,实现与国际、 国内其他经济板块高效联通。第二层,构建快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 依托快速运输通道,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为重点, 实现区域内部城际快速直连。第三层,建设一体衔接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围绕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 市圈,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 等为骨干,打造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圈。
依托沿海、京沪、京港台、陆桥、沿江、沪瑞等国家综合运输 通道,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综合运输通道, 高效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完善连云港—黄山、徐州(新沂)—丽水、盐城—阜阳、宁波 —阜阳等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 持力度,统筹布局开发性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通道建设,实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 提高区域交通通达能力。
以提升高速铁路通道能力为重点,优化对外铁路布局,贯通沿 海、沿江等高速铁路,充分发挥徐州经合肥至黄山高速铁路作用, 完善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环状布局,优化普速铁路网络。完善高速 公路网络,强化公路对外互联互通。推进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 造,对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实施改扩建。充分发挥 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积极推进京杭大运河、江淮运河、芜申运河等 高等级航道建设,完善高等级航道网。
(二)打造城际交通网
(三)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
编制《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统筹研究 都市圈范围内城际铁路建设,鼓励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的市 域(郊)铁路,研究选择合理制式与周边毗邻地区衔接,充分利用 既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有序推进中心城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强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 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和潮汐车道布设。加强城市道路环线、联络线等建设,推进干线公路过境段、出入口路段升级改造,在城镇 密集地区实施普通国省干线提质工程,提高部分路段建设标准,推 进繁忙路段扩建、改线或立交改造。
加快连云港、徐州、无锡、温州、金华—义 乌、蚌埠、芜湖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淮安、湖州、阜 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 市分工协作。
分类构建各层次站场集疏运网络,强化重要站场间快速直通。规划建设上海松江南站、南京仙林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城际交通网 与都市圈通勤交通网一体衔接。 统筹推动物流枢纽建设,发挥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优势和物流 枢纽经济要素聚集优势,整合区域内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 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促进物流与 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培育物流、信息、金融等高度融 合的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多式联运特别是铁水联运体系建设, 推进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建设。
(一)构建协同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
统筹长三角地区航空运输市场需 求和机场功能定位,优化配置各类资源,通盘考虑上海
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 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通用航空发展,建设南京、宁波、 绍兴、芜湖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优化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与国际、国内主要节点城市航线网络,疏解非枢纽核心功能,完善杭 州萧山、南京禄口、合肥新桥、宁波栎社等机场航线网络布局,建设全向辐射、连通性好、直达性高的空中大通道。 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全面提升虹 桥综合交通枢纽管理水平,完善联通浦东机场和苏浙皖的轨道交通 体系。 促进航空产业发展。推动虹桥地区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聚集发 展总部经济、创新经济、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优化拓展国际航运服务功能。
州、无锡、淮安、连云港、温州、嘉兴内河、 湖州、合肥、马鞍山、安庆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上海港以集装箱干线运输、集装箱江海联运、邮轮运输、高端 航运服务为重点,打造智慧高效的集装箱枢纽港、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苏州港集装箱运输优化发展。加强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作与联动发展,鼓励各港口集团采取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港口协同发展。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推进重点港区疏港铁路规划建设,结合实际向堆场、 码头前沿延伸,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高品质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江海河联运枢纽港、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大 宗商品储运加工交易基地。有序推动南通通州湾港区江海航运发展,构建分工协 作、运转高效的干散货江海联运系统和集装箱、干散货江海直达系统。加快建设连云港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淮河出海通道。 协同提升航运服务功能。依托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提升拓展全球枢纽 港功能,在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加强探索,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五、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
(一)提升客运服务能力 完善城际客运服务。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发展, 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 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 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鼓励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定制客运等个性化服务。 提高都市圈通勤服务品质。完善都市圈旅客联程、往返、异地等出行票务服务,推行月票、 年票、积分等多样化票制。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积极 发展社区公交、支线小公交,构筑微循环公交系统,增强公交服务社区能力。全面改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鼓励城市重新分配道路空间,建造优质步行空间。 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优化城 乡客运班线,加强与城市公交对接,逐步对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 提升客运枢纽服务水平。按照全覆盖、无盲点、不间断、明晰化原则,科学布设枢纽标志标线。 加快大通关一体化。建立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开发信 息化电子标签,整合生产、监测、航运、通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实现全链条监督。研究将沪苏浙外国人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 长三角地区所有对外空港口岸。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合作,支持建立跨区域港口联盟、港航联盟,拓展国际集装箱航线,加强与国际港口互联互通。依托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国际铁路货运通道,加快提升铁路货运场站国际 集装箱运输中转功能,推动集装箱国际班列发展。
对接产业升级、区域分工和国际合作, 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和领域研究推进交通网络客货分离,构建并推广精益物流、共同配送等专业化、高效率、低成本物流系统。支持高铁 快递、电商快递班列发展。强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快递服务发展,推进服务规范、末端门 店、信息分类编码、采集传输等标准统一,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建制村电商寄送、配送全覆盖。
大力发展铁水、江海等货物多式联运,有序发展甩挂运输,促进货运“一单制”建设,推广“电子 运单”。加快托盘、集 装箱等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推广使用和循环共用,统一交通物流各 领域设施、设备、技术、操作等标准,对接工业设计和流通标准规范,支撑供应链一体化运作。加快内河运输船舶检验、 登记、运输等相关证件信息电子化进程,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促 进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发展。
高效集聚整合国际国内交通创新要素资源,以智能化信息化为 手段,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综合保障能 力,实现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管理组织模式创新。
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筹划建设长三角地 区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构建长三角地区智慧公路体系,共同谋划 打造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Z”字型新一代国家 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通道,推进杭绍甬、沪宁智慧高速公路 建设。在机场、港口 和产业园区等场景下,率先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示范。加快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码头新建和改造,完善港口智慧物流体 系,深入推进港口作业单证电子化。
优化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服务体系,完善移动终端支 付配套设施,推动多种电子支付手段兼容互认,健全通行费跨省清 分结算机制,探索推进基于北斗的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推进一体化智能化交通管理, 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 理合作。 (三)打造一体互联的交通信息平台
整合区域内 既有平台和公共资源,依托企业平台,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综合交 通信息服务。完善江海联运数据交换节点和数据 交换规范,共建船货交易、船舶拍卖、综合物流等专业平台。建设区域数字化监控平台,推动区域内运输管理全过程无缝衔接和 监管数据实时交换,打造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运单报备系统。
以绿色为底色,推动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大力推进 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构 25 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强化公 路货运车辆超载超限治理,大力推进货车车型标准化,鼓励研发跨 运输方式和快速换装转运专用设备,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推动 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重点提升年货运量 150 万 吨以上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汽车制造等大型工矿企业和大 型物流园区铁路、水路集疏运比重。
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船舶推广应用,新增或者替换的 城市公共汽车、物流配送车辆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 车。加快港口码头岸电 设施建设和改造,严格落实新建码头按标准同步规划、设计、建设 岸电设施,加快推动航运企业对现有船舶加装受电设施,着力推动 船舶靠港后优先使用岸电。积极推进长江 干线洗舱站码头建设。 (三)统筹交通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
统筹 规划布局线路和枢纽设施,集约利用土地、线位、桥位、岸线等资 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八、构建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
(一)建立交通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
发挥区域合作机 27 构作用,充分调动三省一市积极性,优化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布局, 统筹推进省际公路、航道等互联互通,协同推进重大项目。 (二)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依托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研 究设立轨道交通协调推进机构,统筹推进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建 设、运营。推进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建设时序、合作模式、路网联通、运营管理等协调统一。 构建空域资源一体化协同共享机制。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 革,统筹空域资源利用,逐步扩大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空域资源利 用的空间、时间和范围。 建立跨省和城市内外交通互联互通推进机制。结合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布局,建立市政道路部门与 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内 外交通一体衔接。
统筹客运枢纽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和运输服务全过程,同步做好工程预留。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枢纽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枢纽经济区。
按照交通运输领域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划分 改革的总体要求,运用多元化投融资手段,统筹投融资与建设、运营、管理关系,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建设和运营交通基础设施建立债务动态监测体系,在严控债务风险前提下, 加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三)构建融合开放的市场管理体系
突破地方保护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港航、航空等交通资源跨 区域整合。创新交通投资、物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促进资源 要素自由流动。围绕超载超限治理,建立定期 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工作联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统一 治超非现场执法标准,探索建立公路执法超限黑名单惩戒措施。 建立跨区域大通关综合协作机制。 统筹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主体信用承诺、信用监管、信用评价和信用奖惩制度,依法联动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 九、保障措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三省一市要建立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 展推进工作机制,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统筹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本规划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 项目按程序报批。
要强化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协同,重点在国际航运中 心建设、智能绿色交通发展等领域开展先行探索。 (三)推动重大项目实施
要探索优化项目前期工作流程, 深化重大项目方案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用好跨省补 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和用海需求。
(一)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实施不可避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三个方面。各交 通基础设施运营产生的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垃圾等污染物,如 未得到妥善处理,会对周边大气、水等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长三角地区绿色交通建设工作目前已走在全国前列,规划实施 对绿色交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生态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保护优先、避让为主”原则,避让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等资源。优先利用存量用地,高效实施土地综 合开发利用。机场应严格项 目审批和土地准入,减少土地占用和资源消耗。 强化能源节约利用。淘汰能耗高、污染重、 技术落后的生产装备,积极推广“油改电”、“油改气”、节能照明 等低碳技术应用,提高电能、LNG 等清洁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 源在交通行业中使用比重。 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水运工程应按 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要求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事故的预防和处 理机制,建立环境风险应急体系,配备环境风险应急物资储备,切实防范水上溢油等环境风险。鼓励航空公司使用低噪声、低排放机型, 积极控制航班环境影响。
明确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政府履行监 管职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发挥参与和监督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推进联合执法、区域 执法、交叉执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打击、严罚重惩,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图 1 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图 2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
图 4 长三角地区机场规划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