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青岛市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实施方案》《青岛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方案》的通知
现将《青岛市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实施方案》《青岛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青岛市委
青岛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岛市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发〔2019〕39号)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度超前、系统推进、统筹融合,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交通强市,当好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开路先锋”。到2025年,基本实现主城区与各区(市)40分钟通勤、与胶东经济圈各城市1.5小时通达、与国内主要航空枢纽城市3小时通达,完善国际运输网络布局,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到2035年,建成“123出行交通圈”,即与胶东经济圈各城市1小时通达、与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建成“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初步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到2050年,交通运输设施更先进、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优质、人民更满意,全面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重点任务
(一)综合交通立体互联,海空两港世界一流
1.强化国际枢纽海港功能。持续推进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建设,预留鳌山湾港区建设条件。加快构建辐射东北亚港口群的中转网络,建设有竞争力的国际中转港。探索外国船舶在青岛港开展沿海捎带业务,争取确定青岛港为离境港。在郑州、西安等布局内陆港,畅通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通道。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争创青岛自由贸易港。
建设试点1: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标杆 |
加快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开发建设,打造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快董家口港产城园融合示范区建设,统筹推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双招双引、城市功能保障一体化等。 |
2.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地区的空中快速通道。持续巩固东北亚市场,稳步发展洲际及远程市场,提升中转服务能力。加强胶东经济圈航空市场协同,培育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即墨、莱西等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应急救援、旅游观光等服务体系。
建设试点2: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 |
优化与物流企业集散中心的货运航线布局,加密或开通至亚洲重点城市全货运航线,争取开通至法兰克福、纽约、洛杉矶等欧美城市的全货运航线,培育青岛—上合组织国家航空货运市场。建设快件转运、冷链物流、区域邮件集散等专业物流中心。 |
3.打造国家沿海铁路枢纽。加快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潍坊至烟台高速铁路、莱西至荣成高速铁路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青岛至平度至莱州铁路,适时开展青岛至日照至盐城高速铁路等规划研究。建设“轨道上的胶东经济圈”,分期推进城际铁路公交化开行,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研究论证即墨至海阳等市域(郊)铁路。推进董家口至沂水等货运铁路建设。完善铁路客货场站布局,探索拓展高铁快递业务。
4.巩固国家公路枢纽。推进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公路、潍坊至青岛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打通普通国省道未贯通路段,消除“瓶颈”路段。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强化重要节点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建设试点3:“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
结合连通旅游景区、农业产业园和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旅游示范路、特色产业路和人文记忆路。完善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全面实施“路长制”。逐步提升城乡公交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加快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促进城乡物流均衡发展。 |
(二)现代物流绿色高效,多式联运畅通陆海
5.构建海陆空铁“四港联动”高效物流体系。培育与上合组织国家“枢纽对枢纽”班列,持续优化“日韩陆海快线”“上合快线”等“齐鲁号”班列服务产品,积极畅通上合示范区面向中亚国家的国际道路货运通道。加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港口间紧密衔接,持续完善国际航空物流走廊和服务体系。推进寄递服务与跨境电商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形成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运为主的格局。
6.完善集约集聚物流枢纽布局。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打造综合性、国际化枢纽经济区和专业性、区域化物流产业园。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多式联运节点体系。
7.构建现代高效城乡配送体系。构建城乡配送节点体系和标准体系,引导企业联合组建城市绿色配送公共车队,推进城乡配送信息化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快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双向渠道。
建设试点4: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综合服务能力提升 |
整合区域间货物和运力资源,建设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示范区集结中心。常态化运行“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青岛前湾港”往返班列,深化“前港后站”一体化海铁联运模式。建设上合示范区国际综合物流枢纽。探索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 |
(三)城市交通方便快捷,公交都市幸福宜行
8.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完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建设。推动城市轨道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四网融合”发展。推动公共交通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支持轨道场站与周边土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和服务城市发展水平。
建设试点5:打造幸福宜行的现代公交都市 |
巩固青岛“公交都市”建设成果,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特色公交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公共交通出行系统。提升上合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重点区域公交保障能力。全域推进地铁沿线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实现开发收益反哺地铁建设。 |
9.推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胶州湾第二隧道、唐河路—安顺路打通等工程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因地制宜完善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城市绿道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
10.推动客运创新融合发展。深化交旅融合发展,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规范发展共享交通,加快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推动“出行即服务”(MaaS)场景应用。
建设试点6:推进交旅融合发展 |
以即墨、胶州、平度等地为重点,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培育乡村旅游线路。协同打造“仙境海岸”旅游品牌,推动建设低空旅游产业园、通航旅游小镇与飞行营地。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谋划建设山地营地、海滨营地、河畔营地等自驾车营地。 |
(四)交通科技创新协同,装备研发先进适用
11.加快交通运输装备技术升级。研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谋划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推动高技术船舶向大型、高端、深水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直升机总装制造项目为依托,打造国内先进直升机制造基地。
建设试点7:打造一流轨道交通产业 |
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打造产业发展生态,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突破发展高速动车和高速磁浮关键技术。推进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三个实验室平台建设。 |
12.建设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实施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造、运行、养护等全生命周期健康性能监测,构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青岛火车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信息采集和监测体系。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应用,打造青岛蓝谷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等智慧公路示范工程。
13.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深度融合。深化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构建全市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整合利用多种运输方式业务和轨迹大数据,评估区域综合交通运行情况。建设一体化智能公交候车亭。完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建设。打造完善的交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提升交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建设试点8:智慧交通系统建设 |
推进市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建设,开展大数据标准规范研究。引导“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组合模式发展,推进巡游出租汽车车载智能终端全域覆盖。建设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GTC)系统和引航系统。完善“云港通”、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智慧监测与管控等平台建设,提升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力。 |
(五)绿色发展集约生态,双碳目标驱动转型
14.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积极应用沥青冷(热)再生、水泥路面破碎再生等技术,逐步实现路面旧料“零废弃”。统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引导港口开展陆域、水域生态修复。
15.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持续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动公共汽车、巡游出租车、物流配送车辆等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鼓励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促进氢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持续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更新,严格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强化施工扬尘治理。
(六)安全保障完善可靠,韧性交通走在前列
16.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大危桥危隧、老旧码头等改造力度,提高运输工具及设备安全技术性能,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大力提升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和耐久性,构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体系。
建设试点9: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
打造青岛蓝谷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青兰高速改扩建、董家口港区新建码头等“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工程。制定完善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工作指南,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和标准规范体系,有效防范和遏制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
17.筑牢交通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体系。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实施安全生产信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灾害实时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
(七)行业治理协调高效,“青岛标准”创新引领
18.深化交通运输管理机制改革。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服务于一体的“大交通”管理模式,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新体系。创新综合交通运输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多规合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新型监管机制。
19.创新提升标准规范体系。突出综合交通、安全应急、运输服务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全覆盖。积极争取参与港口等重点领域国际化标准修订,争创“青岛标准”。
建设试点10:综合交通运输机制改革 |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管理与指挥平台项目建设,打造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青岛样板”。推进省“信用交通市”试点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工程建设养护、运输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工作机制。 |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级统筹的交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和责任落实,形成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协调联动、专业机构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综合交通建设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规划、政策措施一体衔接。用好现有市级资金渠道和政策措施,按规定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龙头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起功能性产业基金,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三)加强试点示范。充分发挥交通强市建设试点先行示范作用,完善交通试点建设工作保障机制,“以点带面”推动交通强市建设。
青岛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发〔2021〕5号)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高质量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突出引领型、创新型、枢纽型、共享型“四个发展导向”,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统筹国际开放与国内辐射、设施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枢纽发展与产业城镇发展协同,适度超前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我国面向东北亚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中心、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海转运中心、山东半岛参与全球竞争的资源配置中心、引领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服务中心,当好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开路先锋”。
到2025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基本实现主城区与各区(市)40分钟通勤、与胶东经济圈各城市1.5小时通达、与国内主要航空枢纽城市3小时通达,枢纽经济发展初见成效,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世界一流港口、国际枢纽机场,在东北亚区域枢纽地位、全球辐射能力及资源要素配置能力进一步强化。在胶东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枢纽集群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客货联系更加便捷,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及“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二、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门户枢纽
(一)强化国际枢纽海港功能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运营效率,推进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集装箱、矿石、油品、通用件杂货等码头建设和通用泊位改造,提高港口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缩短船舶在港非生产性停泊时间。提升青岛港航线通达性和覆盖率,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扩大内贸直达航线网络,提高青岛港腹地货源直航率。探索创新国际中转监管模式,加快构建辐射东北亚港口群的中转网络,建设东北亚中转枢纽港。完善多式联运网络,扩大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规模,提高中韩国际客货滚装班轮运输效能。加快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建设,打造青岛港海铁联运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与郑州、西安等沿黄流域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加快在青岛腹地及深远内陆地区开通班列,依托内陆港延伸枢纽功能。
(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强化机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适时开展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和二期扩建前期工作,推动货运功能区建设,提升航空货运服务能力。提升航线网络覆盖联通水平,新开、加密东北亚航点,稳定运营现有重点洲际及远程航线,适时开通上合组织国家航线,研究开发洲际全货运航线。完善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城市群的空中通道,加强与中小城市的空中联系。构建“航班波”,提高中转衔接效率,将青岛打造成国内中转日韩的首选地。加快联程联运发展,开发多样化空铁联运、公空联运服务产品,吸引鲁南经济圈及省内其他地区客源,大力发展卡车航班,打造航空货物“门到门”快速运输系统。加快通用航空发展,形成平度、莱西、即墨、青岛西海岸新区、崂山等通用机场布局。
(三)打造国际陆港枢纽
提升青岛国际陆港辐射范围和吸引力,做强“日韩陆海联运”“上合快线”等中欧班列服务品牌,开辟上合组织内陆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拓展亚欧区域班列线路,构建海陆双向运输通道。构建以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中心、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国际物流中心为中心的物流枢纽发展格局,支撑东西双向开放。
(四)培育国际化枢纽集群
强化胶东经济圈港口、机场协同联动,建设以青岛港为龙头的世界一流港口群,培育现代化机场群。构建以青岛为中心的高快速铁路网,开行公交化城际列车。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推动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完善胶东经济圈常态化交通协调机制,形成跨行政区道路、轨道协同规划建设模式。
三、提升枢纽跨区域辐射能力
(一)完善“三主三辅”综合运输通道
对接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藏走廊、京哈走廊支线三大国家级通道,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主要城市群的便捷连通。完善沿海、鲁中、鲁南三大省级通道,强化青岛在山东半岛的带动作用。
(二)构建区域骨干交通网
加快完善干线铁路网,构建环胶州湾和面向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威海方向的“一环六放射”高快速铁路网。开展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强化青岛全国性铁路枢纽地位,建设以青岛站、青岛北站、红岛站、青岛西站为主,覆盖全域重要城镇组团的铁路客运站场体系。规划建设红岛等高铁快运基地,做大做强即墨、胶州、董家口、黄岛、娄山、莱西等铁路物流基地。提升公路网覆盖连通水平,推进连接线建设,完善“环+放射”的区域高速公路网布局。注重存量优化,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质升级,畅通市界路、改造瓶颈路、做优旅游路。
(三)优化主要枢纽港站集疏运体系
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及连接线建设,加密公路集疏运通道,研究制定集卡车通行费优惠措施。提升机场综合交通保障能力,统筹建设异地候机楼,完善异地旅客至机场的直通巴士线路。完善机场、铁路客运站、国际邮轮港区等客运枢纽间的轨道网、高快速路网及公交网。完善前湾港区与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货运枢纽间的铁路连接系统,建设近距离内陆港。
(四)完善都市区综合交通网
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推动城市轨道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四网融合”发展。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融合发展,推进都市区外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停车换乘(P+R)设施建设,探索发展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社区公交等多层次公交服务模式,促进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有机衔接。强化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融合,推动普通国省道穿城镇段改造,突破进出城瓶颈路段和重要交通节点制约。
四、强化枢纽综合服务功能
(一)全面推进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模式
制定指导全市枢纽场站及地铁沿线综合开发的规划设计及政策措施体系,优化空间资源要素配置。结合国际邮轮港区、火车北站商务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开展新建及改造铁路枢纽、轨道交通枢纽、公路客货运枢纽等枢纽港站的分层设权、分层供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枢纽开发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二)促进枢纽一体化建设
推动国际邮轮港区综合客运枢纽等新建枢纽打造全天候、多场景、一体化换乘环境,青岛站、青岛北站等既有设施开展一体化改造。加强货运枢纽内运输方式间转换设施设备配置,打造高效多式联运平台。强化国家物流枢纽与其他货运枢纽之间的有效衔接,整合优化存量资源。补齐铁路专用线、联运转运等设施短板,提升联运转运效率。
(三)提升枢纽体系运行服务品质
创新综合客运枢纽协同运行与管理模式,推动中转换乘信息共享,加快民航、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安检逐步由流程衔接提升到技术标准衔接。构建青岛特色现代供应链体系,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及实物流,促进货物资源、运力资源、场站设施资源等高效匹配、及时交互,鼓励开展区域运力资源和仓储资源交易。推进“电商产业园+物流枢纽”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支撑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五、打造高质量枢纽经济示范区
(一)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链
前湾港区大力推进国际中转、国际贸易、汽车整车进口、跨境电商、文化贸易等产业,董家口港区大力发展精制石油产品制造、化工新材料、大宗货物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及贸易、特钢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国际邮轮港区拓展航运服务、商贸商务、文化博览、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综合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创新商务中心和人文生活旅游中心,大力发展邮轮设计建造,培育邮轮运营、配套服务等新兴产业。
(二)建设临空经济发展样板
发展航空核心产业,促进航空维修、航空食品、航油航材等产业发展,开展飞行员培训、机场航务管理等专业服务培训,培育公务航空运营等增量产业。发展航空物流产业,争取知名物流企业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设立航空枢纽或分拨中心,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保税物流、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发展临空高新技术产业,搭建云计算超算中心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推动航空、贸易、金融多业态深度融合,搭建跨境商品展销展示平台。依托平度、莱西、即墨通用机场打造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
(三)推动实现高水平站城融合
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向城市综合体转型,适度拓展枢纽商业、商务、会展、文化、休闲功能,完善周边关联产业配套,实现地上、地下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依托青岛北站发展总部经济、科技创新、休闲娱乐、餐饮旅游等消费产业,推动青岛站、青岛西站商业零售、酒店餐饮、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培育发展高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陆港经济区。
(四)促进高端航运要素集聚
建设港口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支持北方低硫船供油基地、保税混配加工基地建设,推动青岛船燃加注中心建设,建设铁矿石东北亚分拨中心,促进煤炭进口分销中转基地建设。建设航运总部基地,引进并支持国内外航运物流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外航运协会组织、外贸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落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航运金融业务,探索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价衍生品、大宗货物远期交易等航运金融产品,研究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扶持措施。推动青岛海事法院设立航运金融专业法庭,建设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国际船员服务中心,积极按规定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港航及关联产业会展,研究发布“中韩”“中日”“一带一路”等青岛特色航运指数。
六、树立交通枢纽可持续发展标杆
(一)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提效
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研究建立航运大数据产业园。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推广人脸识别、自助行李托运等典型场景应用,全面推行无纸化通行、无感支付、无缝导航和无人化停车,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信息采集和监测体系。加强交通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及应用,推广前湾港区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支持高速磁悬浮列车研究并推广应用,推广5G、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智能航运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培育交通科技产业生态圈。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全市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建设。
(二)建立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重要枢纽节点多方式、多路径交通网络建设,增强交通网络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疫情等事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健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强化日常客货流监测、高峰流量预警、高风险领域运行管控。建设海事监管基地,推进无人巡检技术应用,强化海上交通安全与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三)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运“公转铁”“公转水”。推广共同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物流配送模式,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鼓励新增设施设备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老旧车辆船舶更新改造。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提升枢纽体系人性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满足不同群体出行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港口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
(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枢纽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促进多规融合,完善枢纽综合开发措施。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及服务水平,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口岸跨部门共管、信息共享,推进青岛口岸与内陆腹地“大通关”建设。鼓励采取联合入股或集中委托建设、管理等方式,建立统一的客运枢纽投资、建设和管理主体。鼓励采用龙头企业开发等方式,形成“政府统一规划、平台一体打造、企业自主开发”的货运枢纽发展模式,促进各类物流资源集聚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建立市级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强化与胶东经济圈其他城市沟通与合作,完善政府间协商合作机制,统筹协调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强化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及省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用足用好预算内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强资金监管,规范资金使用,严控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建立长效评价监管机制。
(三)强化用地保障
积极争取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及省级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政策支持,强化建设用地、用海供给,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鼓励探索分层产权、混合用地、容积率奖励等方式,强化枢纽空间复合利用,在保障交通基本服务功能前提下推动枢纽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