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交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国土交通(TOD)委员会年会主旨报告集锦
在18日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共邀请15位嘉宾和专家学者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的主题演讲为《我国城市发展规模及结构研究》。他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治理、数字化治理、国际经验启示等不同视角对城市规模及结构进行了分析解读。他指出,“城市病”是超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衡现象;现阶段我国超特大城市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中心城区;构建现代化都建市圈,是破解超特大城市发展矛盾的主要方向;通勤时间是衡量中心城区和都市圈合理规模的重要基准;资源环境要素是支撑超特大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条件;提升治理能力是超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广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举措。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鉴定中心副主任、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陈东杰的主题演讲为《传承与创新:中国铁路站城融合实现路径与机制创新》。报告首先介绍了我国高铁网络发展现状以及“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2022 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数 4.1 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在“八横八纵”高铁网基本形成后,下一步重点是完善现代铁路网络和构建一体化枢纽体系。报告中介绍了未来铁路客站的发展趋势,强调“运营转向、功能转向、设计转向、空间转向”等四个转变。运营转向,是指客站运营理念从管理旅客向服务旅客转变;功能转向,是指客站功能从单一功能向混合功能转变;设计转向,是指场景设计从注重功能向注重场景体验转变;空间转向,是指把具有体验价值的客站空间作为城市传播的重要媒介。其次,报告重点介绍了站城融合的实现路径。陈东杰提出,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密织以及高铁列车的高频次开行,高出行便利度体验的城市对大幅增长。站城融合的驱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人群分化产生出的中短途、高频率、高时间价值的人群,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车站地区聚集的应该是区域性功能,站城融合应始终将保障车站交通功能放在首位。在客站区域布局研究中,陈东杰介绍了在传统铁路客站功能、城市配套功能、城市开发功能三大基础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提出的“X 混合功能模块”,具有紧密衔接站城关系的混合功能,把“X 混合功能模块占比”作为站城融合度的重要评价依据,并介绍了“X 混合功能模块”在虹桥站、杭州西站等车站的应用。最后,报告探讨了站城融合的实现机制,从“设计创新、路地协同、整体设计、分类开发、分层确权、匠心设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站城融合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设计创新实现机制突破,在项目前期建立良好的协同工作机制形成路地合力,在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形态上对站域空间形成综合性设计,在站城融合的建设实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的主题演讲为《都市圈城际交通低碳发展策略研究》。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中规院开展了“都市圈交通低碳发展策略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围绕都市圈客运交通总体特征,摸清都市圈现状底数和交通出行基本情况,重点研究各种出行场景下所需要的时间、费用成本和对碳排放的影响。都市圈是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交通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重要的减碳领域。从出行需求看,目前中国的铁路和航空出行频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未来的城际客运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旅游、度假、探亲等城际出行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从设施建设看,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高速公路网密度已与世界上最发达地区几乎持平,但轨道建设相对滞后。未来只有构建以轨道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系统,才能实现都市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服务好未来巨大的城际客运需求。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邱小勇的主题演讲为《轨道交通与枢纽机场融合发展的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以大型枢纽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成为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报告在明确综合立体交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枢纽机场综合交通规划的设计趋势,重点阐述轨道交通与枢纽机场融合发展的思考。报告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统计数据出发梳理机场与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趋势;其次,以西南院设计实践为基础,分享天府机场,宁波机场,白云机场三个设计实践案例,总结轨道交通与枢纽机场融合的理念与方式;最后报告就轨道交通三种方式,地铁,城际铁路,高铁进行分类阐述,分析三种轨道交通与机场融合的趋势与前景,总结了个人对于三种轨道交通方式接入枢纽机场的不同态度和看法。
日本工程院院士、东京大学特任教授胡昂的主题演讲为《AI时代TOD立体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考》。随着AI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数字孪生计算(DTC)等技术打造智慧城市,适用于通过整合先进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智慧城市的推进与发展。报告从智慧零碳建筑运维之能源、智慧零碳建筑的设计建造、智能交通规划与低碳社区一体化等多个方面,描绘未来城市的支撑技术体系与“TOD生态智城”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解析大城市病与解决之道、当前热点问题与应对策略、未来社会目标与TOD数字一体化机遇等。在未来,通过创新和技术的结合,立体城市将不仅解决人口密集和住房危机的问题,还将提供更加智能、可持续和宜居的生活环境。TOD生态智城,试图有机融合交通、城市与智慧规划,将是未来城市重要发展形态之一。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主题演讲为《“站城融合 +数实共生”---深圳西丽规划设计案例》。介绍了数字孪生应用在西丽枢纽的规划设计探索。西丽枢纽位于深圳南山中心城区,是城市核心区站城融合的示范工程。面向站城融合新趋势,西丽枢纽以数实共生底座为支撑,构建自组织生命体、多价值生命体、绿色数字生命体三大生命体,实现跨方式协同运营、站城多元业态价值共生、跨部门跨业务一体联动,打造“壮阔的迎客空间”、“新的城市大地”、“站-城-人-自然融合”的站城融合发展模式。最后,林董提出以城市级交通OS平台为基础,为西丽枢纽自组织生命体建设提供平台支撑;进一步深化数实共生枢纽底座,打造枢纽与周边互通互联互融的多价值生命体;进一步深化绿色、协调、智慧枢纽建筑建设,打造自进化的绿色数字生命体。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国际知名规划家、建筑家,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TOD总顾问、总建筑师渡边莊太郎的主题演讲为《新型商业模式与TOD项目的融合》。2018年起,渡边庄太郎提出tod开发五原则,并采用“137”圈层理论为成都站城一体化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开创了低碳、健康的tod生活方式。报告分享了TOD新型商业模式及日本TOD失败案例剖析。报告认为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经济成长优先走向宽松社会。伴随着老年人出行方式的转变,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与不同行业间融合(All in One)的商业时代来临。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交通学院院长陈峻的主题演讲为《关于我国现代枢纽规划建设提质增效的探讨》。枢纽的基本功能是方式衔接和出行换乘。纵观世界大城市发展历史,回顾国土空间与交通规划的历史演绎,梳理国内外城市用地与交通模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基本结论是:交通枢纽港站历来都是国土空间与交通互动发展的缩影,而客运“枢纽”(含各类车站)历来就是国土空间、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引擎。
中建四局西南分局总经理助理、EPC设计院院长蔡友刚的主题演讲为《TOD大型城市枢纽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实施策略》。报告详细介绍了TOD工程综合技术创新、TOD工程深基坑技术创新等中建四局在施工方面的策略和经验。